很多身體不適都是因為濕氣重,中醫認為治療濕氣最好的辦法就是刮痧。那么,中醫刮痧去濕氣的常用穴位有哪些呢?下面就和杏林君一起來看看吧!
什么是濕氣!
中醫認為,“濕氣”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。因為環境和飲食習慣、生活習慣等因素,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濕氣。濕氣不除, 人會莫名犯困沒有精神,睡再久也睡不夠,而且會引發各種嚴重疾病。有沒有濕氣,來測一測就知道啦!
之前我對中醫食療養生一點都不懂,生活習慣都是由著自己的喜好。 其中一點就是平時愛吃飲食油膩的東西, 喜歡吃甜食、不吃主食、沉迷麻辣重口味、大量喝酒、饑一頓飽一頓、愛吃涼菜和愛喝冷飲、冰鎮啤酒和各種冷凍食品,飲料都放滿了冰箱。一到冬天我就愛吃火鍋,最愛涮肉,但中醫認為肉吃多了,也能導致痰濕。
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,我總是覺得特別疲勞,頭發昏,打不起精神來,小腿肚子還發酸、發沉,感覺全身很浮腫。尤其是春夏愈發覺得貪睡,身體無力犯困。有一次感冒了怎么也好不了,無奈去老中醫那里檢查,才知道這些問題都是因為體內有濕氣的體現。
有濕氣的一般表現?
1.頭發愛出油、面部油亮
2.睡覺留口水、口臭、身體有異味
3.渾身無力,常感到疲倦,精力不集中
4.睡覺打呼嚕,痰多,咳嗽
5.大便稀黏腥臭,粘稠(不易沖掉)
6.感到累,連說話都懶得說,沒勁兒
7.眼袋下垂,肥胖,減肥后反彈
8.臉色蒼白,原本紅潤的臉頰不見了
9.小肚子大(常有脹氣),身體浮腫
10.耳內濕(耳禪濕)毛發粗糙,易脫落
11.舌頭邊緣有鋸齒,俗稱“裙邊舌”
12.女性陰部潮濕(瘙癢異味)菌類腐敗,男性陰囊潮濕。
13.機能衰退,對房事不感興趣質量不高,男性陽痿早泄。
刮痧祛除濕氣穴位詳細說明
血海穴
可輔助緩解月經不調、閉經、氣逆腹脹、濕疹、皮膚瘙癢、貧血等狀況。
定位方法:屈膝,在大腿內側,髕底內側端上兩寸,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。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后,會在膝蓋內側看到一個凹陷的地方,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頂端就是血海穴。
豐隆穴
中醫認為濕必生痰,此穴位可以化痰濕、清神志,尤其適合初秋里濕邪較盛的人群,可輔助緩解痰濕誘發的胸腹痛、嘔吐、便秘、眩暈、煩心、面浮腫、四肢腫等狀況。
定位方法:在小腿前外側,外踝尖上8寸,距脛骨前緣二橫指。
陰陵泉穴
體內有濕就容易感受外濕,別讓體內濕邪太大,除了外散還要內化一部分。在陰陵泉穴的位置刮痧,可以起到內化濕邪的作用,還可清利濕熱、健脾理氣、益腎調經、通經活絡,輔助緩解腹脹、泄瀉、水腫、膝痛等。
定位方法: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,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,在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,處于脛骨后緣和腓腸肌之間,比目魚肌起點上。
中脘穴
這個穴位對于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、反胃、消化不良、泄瀉、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,此外,對于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。
定位方法:位于上腹部,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,可仰臥取穴,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。
地機穴
地機穴具有較強的解痙鎮痛、行氣活血功效,可用于輔助緩解腹痛、腹瀉、水腫、月經不調、痛經等狀況。
定位方法: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,在陰陵泉穴直下3寸,即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,脛骨內側面后緣處。
天樞穴
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,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、毒邪從糞便排出,起到緩解便秘、腹脹、腹瀉、臍周圍痛、消化不良、惡心想吐等癥。
定位方法:取穴時,可采用仰臥的姿勢,天樞穴位于人體中腹部,肚臍兩側兩寸處。
刮痧是瀉法,主要用于濕重、內熱等實證,體質比較虛弱的慢性病患者、老年人和孕婦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刮痧。
每次刮痧不宜超過30分鐘,不要過份追求出疹效果,如果刮不出痧來,很可能患者本身氣血不足,不能透痧。
刮痧后補充一杯溫開水,以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。在3個小時內不能洗澡,以免腠里疏松,感染風寒。
中醫資料,免費送??!
資料領取步驟
第1步:
將此文分享至朋友圈
第2步:
將分享截圖下來
第3步:
憑截圖在紅杏林對話框里回復 “領取”
即可獲得價值萬元中醫資料